当前位置:首页 随州新闻 曾都 正文

资产承包“改”字当头 我市供销社改革发展“随州经验”解读之一

2010
05/17
16:54
2630
随州供销合作社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综合服务网点遍布城乡,经营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服务“三农”的功能不断增强。5月25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将在我市召开现场会,推广我市供销社改革发展经验。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我市供销社改革发展“随州经验”解读》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b]资产承包“改”字当头 ——我市供销社改革发展“随州经验”解读之一[/b] 5月11日,随县洪山镇供销社主任陈必武,在刚竣工的农资服务中心内忙个不停。“全国县级供销合作社工作随州经验现场会要召开了,得抓紧时间完善设施,早日投入使用,展示随州供销系统形象。”陈必武笑说。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将于5月25日在我市召开现场会,推广我市供销社改革发展经验。“随州经验”从何而来?这得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如果把1992年当作随州市供销社发展过程中的分水岭,那么,在此之前,随州市供销社在我市商贸流通领域可谓占领“半壁江山”。计划经济时代,随州市供销社主要承担日用工业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农副产品购销和废旧物资回收任务,其中土产、日杂、中药材等市场几乎“全揽”,系统内40个涉农单位打造了农村商贸领域的“巨无霸”。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小型副食店、百货店等开始在我市兴起,且迅速抢占日用工业品市场。与此同时,供销社系统内的果品、土产、中药材等传统骨干企业,也因经营业务放开、市场份额减少而变轨转型,供销社企业经营效益急剧下滑。1992年,全市供销社首次出现亏损,亏损金额达890万元。同时,众多的采购员、技术员纷纷跳槽,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了生存危机。 市供销社副主任李波回忆说,当时除了农资经营受国家政策保护,没有进入自由市场而处于“专营”地位,有所盈利外,其他企业经营全部亏损,亏损面达90%,系统内8000多名在职职工和1400名退休员工,工资得不到保障,生计难以维持。 面对窘境,改革势在必行。1992年底,在全国国有企业尝试政企分开的大背景下,随州市供销社开始推行 “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经营权让渡给职工,迈出了以资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改革步伐。 截至1993年初,全市有31个乡镇基层社,9个社属企业全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采用“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方式,不仅分流了供销社的众多事务,还激发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湖北神农源药业公司,前身是随州市中药材公司,是我市供销社系统首批实行资产承包经营的企业之一,以药材购销、西药销售为主营业务。改革之初,公司业务局限于我市范围内;改革后,公司上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拓市场,将购销业务辐射到枣阳、襄樊等周边城市。 “两权分离”后的第一年,全市供销社系统扭亏为盈,当年盈利280万元。随后几年,发展步伐逐步加快,每年综合效益稳居全省前3名。1995年,我市供销社被评为“全国百强社”。 “供销社存活于市场经济,资产承包改革功不可没。”市供销社主任申永和介绍。“‘两权分离’改革令供销社从1993年至2001年间,处于相对平稳过渡状态,也为下阶段疾风骤雨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来源: 随州日报社 发布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Notice: Part of the content of this site is submitted, published, edited and uploaded by netizens. This site only provides an exchange platform for such works,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ir copyright. If you find any works on the website that infringe you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and we will modify or delete them in a timely manner.
网友评论 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所有评论
还没有人对此发表评论!
登陆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