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随州新闻 曾都 正文

南水北调工程郧县辽瓦村移民随州安家记

2010
06/23
11:41
1977
[b]离 家 · 回 家 ——南水北调工程郧县辽瓦村移民随州安家记[/b] 千古郧阳,古风犹在。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数以万计的郧县人,离开祖辈生活的故土,举家迁徙。6月19日,首批25户107名移民告别桑梓,踏上随州这块热土,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开创新生活。 (一) 90岁的靳孚荣,是首批迁入我市的移民中年事最高的一位。在她心里,离别来得太快。邻里亲朋还未告完别,就要前往新家——曾都区何店镇王店村了。这个名字,是如此的陌生,但近来却常被提起。前去“踩过点”的村民都说,那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 靳老太一家8口,四世同堂。辽瓦村的那个家,开门见山,背靠汉江,90年来,她一直喝的是这瓢江水。 分离,总有不舍。端午节,老太的女儿们都回了娘家。18日下午,一家人去了祖坟,这是继端午节后的第二次了。山岗上,炮仗声此起彼伏。 出发前,老太坚持自己收拾行李,唯恐他人落下东西。 胸口别上了大红花,老太被人搀上了车。此时,天空下起了雨。村口,锣鼓声中,一双双手紧拉在一起…… (二) 18日晚,想起即将离开自己生活数十年的土房,移民杨文清、卢登秀夫妇辗转反侧。有诸多的离愁,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期待。 辽瓦村家家户户擅长做黄酒。上了年纪的村民们说,这手艺是从祖辈传下来的。自己做的酒,很爽口。 做黄酒,少不了化食草。杨文清担心新家园不长这种草,便上山采了一篮子。把化食草先放在水里泡一下,晒干后和麦子一起剁碎,和成粉,放在酒坛子里发酵即可。杨文清笑着说:“搬迁有专车接送,很方便,多带点。” 怀着同样的故土情,移民沈刚挑着30株桔苗上了车。在辽瓦村,沈刚种有10亩桔林,那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三四十年的种植经验,他不忍舍弃。“在随州先做个土质检验,如果适合种桔树,就承包100亩土地,建一个基地,3年结果,5年致富。”畅想着未来的致富路,沈刚满脸笑意。 (三) 告别了故土山川,搬迁车队驶往随州。此时,何店镇王店村敲锣打鼓,彩旗飘扬。市、区两级领导早早就守候在路口,附近的居民把举行欢迎仪式的广场围得里外三层,宛如娶亲一般。 1968年从丹江口移民来随的陈寿荣,一早便步行到了王店村,与移民们攀起亲戚,拉起家常。她拉着58岁的移民陈士莲的手说:“大姐,要相信国家,以后多来我家玩,生活方面有困难就开口……”乡音,此时是那么的亲切。 领取了新居钥匙,卢登秀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栋漂亮的两层小楼,白墙黛瓦,张灯结彩,门口还贴上了红对联。屋内,锅灶齐全,一桶油、一瓶醋、一瓶酱油、一袋蔬菜、10斤面、50斤米、100斤柴等已摆放整齐。“没想到这么好。”卢登秀高兴地直点头。 靳老太住11号房。房子共7间,门庭宽阔,采光很足。见到市委书记王祥喜、市长刘晓鸣等前来贺喜时,老太一家喜笑颜开,在新居里与他们照了张合影。笑容,停留在那一刻,绽放在每个人脸上。 现场,75名部队官兵帮忙清理物资,布置房间。一个下午的忙碌,25户全部安家完毕。靳老太让儿子沈先虎在家门口点上了鞭炮,密集的炮仗声又一次在耳畔响起,恍如回家一般。此时,整个移民新村,一片欢悦,新的生活由此启程……
来源: 随州日报社 发布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Notice: Part of the content of this site is submitted, published, edited and uploaded by netizens. This site only provides an exchange platform for such works,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ir copyright. If you find any works on the website that infringe you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and we will modify or delete them in a timely manner.
网友评论 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所有评论
还没有人对此发表评论!
登陆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