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随州新闻 曾都 正文

丘成桐谈“兴趣班”与“数学之美”

2010
07/29
19:49
1681
  利用暑假没有课业负担的时光,让孩子学习一些琴棋书画,既丰富了暑假生活,又培养了“艺术细胞”,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好事。但在现实中,一些家长及孩子却“欢喜”不起来。   笔者曾看到一个孩子,刚刚挨了家长耳光后,含着眼泪拉琴的情景。那琴声,听起来,与其说是音乐,倒不如说是哭声。   棍棒底下出孝子、出才子,似乎有我们自身的文化渊源。丘成桐先生幼时不好好读书,被父亲“打掌心”;郎朗对钢琴丧失信心和兴趣的时候,其父一怒之下,要他“要么跳楼,要么吃药”。   但这并不等于说,只要会“打掌心”,会逼“跳楼”,就也能打出一个“数学皇帝”,也能逼出一个“钢琴天才”。   兴趣的培养,正如一般的学习过程,有时也很“无趣”,并不总能时时享受到趣味的快乐。少年儿童限于认知水平,大多是“现实主义者”,自然不一定意识到自己有必要对自己的未来“投资”,所以,丘父的“打掌心”与郎爸的“跳楼”威胁等强制措施,或许有其存在的合理意义。   但丘成桐、郎朗的成才,却绝对不能记在“打掌心”与“跳楼”的功劳簿上。因为,在“打掌心”“跳楼”之外,丘父与郎爸一定还做了很多。而“打掌心”与“跳楼”,也只不过是在无尽的关心、引导、呵护之外,一个插曲,一点花絮。   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丘成桐,成为郎朗,成为天才,成为大师,但我们可以人人都有自己的兴趣,都可以从学习、工作中,去体验生活的乐趣。   “数学之美”,是丘成桐先生对自己数学兴趣的体验与升华。丘成桐先生说:“数学之美在于简约严谨,应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定理把大自然万物的关系描述出来。我想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也可以体会到数学的美,比如,电脑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来解释。以简驭繁,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这是与文化艺术共通的语言,张大千的国画,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文学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而数学也具有诗歌和散文的内在气质,达到一定的境界后,也能体会和享受到数学之美。数学既有文学性的方面,也有应用性的方面,我对这些都感兴趣,探讨它们之间妙趣横生的关系,让我真正享受到了研究数学的乐趣。”   这是丘成桐先生的体验和感悟。如果,我们把兴趣的培养与少年儿童的童心、好奇心结合起来,引导他们通过种种兴趣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那些奔波于种种兴趣班的孩子,或许会愉快很多,也能享受到“音乐之美”、“绘画之美”。
来源: 随州日报社 发布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Notice: Part of the content of this site is submitted, published, edited and uploaded by netizens. This site only provides an exchange platform for such works,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ir copyright. If you find any works on the website that infringe you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and we will modify or delete them in a timely manner.
网友评论 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所有评论
还没有人对此发表评论!
登陆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