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夕,曾都实验小学接到通知:该校教师黎晓云、王彩霞被授予 “湖北省特级教师”称号。至此,该校省特级教师达4人,省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达36人,形成一个浩浩荡荡的各级“名师”队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该校教师队伍的成长,离不开具有该校鲜明特征的“人梯精神”。
相互帮扶的“人梯”
“人梯”与“蜡烛”,往往作为“牺牲自己,奉献他人”的写照,但在曾都实验小学,这种“人梯”,却得到了升华,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在该校,位于“人梯”任一位置的教师,既是向上的攀登者,争先恐后地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也是向下的帮扶者,会无私地向身后的人伸出温暖而有力的双手。在攀登与帮扶的过程中,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我的人生价值也得到实现。
作为“新科”省特级教师,黎晓云谈起自己的成长之路,对自己得到帮助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一次即将参加省优质课比赛,在校内试讲,一遍不能通过,两遍还是不能通过,由宫贵清、杨传佳、胡瑞芳、余珍芳、张玉石、夏宗发等校领导和老教师组成的 “专家团”,不讲优点只讲缺点,“百般挑剔”,不留情面,讲一遍,改一遍,一直讲了6遍,铁面无私的“专家团”才颔首放行。
如此“挑剔”的评课,已成为该校的传统,贯穿在大大小小的各种讲课、评课活动中。许多青年教师在如此“苛刻”的评课中,急得流下了眼泪,而随后就捧回了一本本获奖证书,近年,该校有135位教师获得各级荣誉。
被评课的教师受益,而评课的教师也有收获。省特级教师王彩霞说:“我自己讲课,就借鉴吸收了许多老师的经验、智慧,给别的老师评课,也就自然而然各尽所能,将自己的见解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同时,大家畅所欲言,思维碰撞,相互启发,能够产生很多真知灼见,不仅仅提高讲课者的水平,大家都能有很多收获。”
百炼成钢的“熔炉”
“一个优秀的学校,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首要的前提就是,培养出优秀的老师。”该校校长张光顺说。
展示课、汇报课、示范课、研究课、优质课比赛,是该校经常开展的活动。青年教师云常玲说,刚开始只想把自己的课上好,对得起学生和家长就行了。但在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中,在学校领导和老教师的鼓励下,自己也走进了讲课、评课、比赛的竞技场。
该校的优质课比赛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自由报名,上台比赛,过五关斩六将,才被评审团确定为到更高规格赛场竞技的 “种子选手”,再经校内一次又一次的试讲,“百炼成钢”,才“出炉”面世。
“不管是参加哪一层次的讲课、比赛,每次在试讲、评课的时候,都有一种精疲力竭、脱了一层皮的感觉,但真正到了讲课、比赛结束之后,就感到神清气爽,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升华的感觉。今天的进步,就是这么一点点积累来的。”
王彩霞的感觉如此,许多青年教师给人的感觉也如此。青年教师张小波原来比较内向,不擅言谈,几次讲课、比赛下来,顿时判若两人,不仅自己讲课行云流水,评起别人的课来,也能侃侃而谈了。
课堂上的“实战”,是该校教师成长的“熔炉”。而起着引导、助推作用的,是该校建立的教科研“网络”。
在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经验的同时,该校教师积极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研探索,教师人人有课题,学校专门搭建了课题研究网,对教师正在进行探索的课题进行网络化管理。网络连着你我他,大家的智慧又经历着一次次的碰撞、集中、融合与放大。
在大家的努力下,学校先后完成了《全国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实验与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5项国家、省级课题研究;语文教研组以“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为课题,数学教研组以“问题——探究”为课题,自然科学教研组以“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为课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之间,实行“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近一年多来,教师发表或获奖的教育教学论文就达200多篇。同时,该校改学期终结性评价为即时性评比,教师个人认为自己在教研实验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可随时申请学校课改评审小组给予评审,符合条件,即可颁发“特色教学”或“特色教师”证书。
该校还为每个教师建立 “教师专业个性发展档案”,促进教师树立“成果意识”,努力向“名师”方向发展。
在记者采访的间隙,张光顺跟同事们谈论起在最近的校内讲课评课和教研活动中,又冒出了哪些“好苗子”,他说,有了好苗子,你就要给他提供好的土壤,把他推到外面去经风雨见市面,在各种磨炼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