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沉静的校园开始热闹起来,而一个新的学生群体最让学校、老师和家长们的操心,他们就是刚刚从幼儿园走进小学的一年级新生。上课后不进教室,走错教室,上课不听讲,思维、行动慢半拍……他们的表现让老师和家长们头疼不已。如何让他们成为合格的小学生?曾都实验小学教师熊春玲表示,一年级开端教育,培养孩子们的习惯最为重要,养成教育是关键。
引导学生熟悉环境
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这对一年级的新生来说,学生面对新的一切,心中不免有些担心和疑虑。“作为老师,第一次与学生的交流很重要。要通过语言和动作来打消他们的疑虑,让他们感受你的和蔼和亲和力。”熊春玲说。比如,第一次见到学生,可以通过问“你叫什么名字”、“和老师握握手,好吗”等来拉近距离,减少疑虑与隔阂。
一个星期来,小宇下课后总是喜欢呆在教室,很少出去玩,也不愿和同学们说话。其他同学邀请他一起出去玩,他也不愿意。老师分析认为,小宇刚到一个新环境,一时适应不了而导致的“不合群”。针对这样的情况,熊老师认为,老师要及时引导他熟悉学校环境,引导他与同学交流,让他早日适应新环境。她表示,给新生第一次上课,要有组织的引导孩子们熟悉学校环境,让他们知道卫生间、餐厅、教室、休息室等地方的位置,如何上卫生间,如何进教室,避免走错。告诉他们学校哪些地方可以去,哪些地方不可以去,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对新环境不陌生,也保障了他们的安全。与此同时,老师还要鼓励同学们相互交流,互报姓名,形成印象,交朋友,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习惯养成至关重要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第一课教育不是文化知识,而是养成和德育教育,好的习惯是为以后打基础。”熊春玲说。有些学生在幼儿园形成了习惯,有些没有形成。相对来说,已形成的习惯都是比较分散,与义务教育阶段所必须具备的纪律、素质等不相适应。
有关专家指出,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入校的第一课。 幼、小衔接,要从以培养孩子特长为中心转向习惯的培养,多识一些字可能在小学初始阶段有优势,但对以后的发展并没有过多的影响,而习惯的培养则对孩子的近期学习和将来发展有突出作用。习惯好,受益一生,而习惯的培养,则需要从小做起。
进入一年级,老师要培养孩子的讲卫生习惯,上卫生间要分男女,且要入池。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能讲话。此外,一年级学生需要进行社会性教育,比如说爱国和集体意识。也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们融入班级中,培养集体荣誉感,让他们有热爱班集体的责任与意识。
家长配合必不可少
一年级教育,孩子观念要转变,家长的观念也要随之转变,要配合老师一起抓好孩子的习惯养成。
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让其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形成学校、老师、家长的联合教育。家长要给孩子“断奶”,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后,让其独自进入校园,进教室学习,让孩子尽早适应学校学习环境。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环境、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做什么事都可“先扶一把”,例如让孩子自己削铅笔,家长可先让孩子看家长削一次,然后交给孩子,让他学着做。打扫卫生时,也可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家长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果孩子上学后,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家长一定要和班主任老师多沟通,不要对老师隐瞒问题的成因,以便老师对症下药。”熊春玲建议家长一定要学会配合老师教育孩子,按照老师的办法去做。
(见习记者 冯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