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鸣 徐军国
9月12日,本报刊登了《烈士张明钦的亲人,你们在哪?》一文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参与。短短一天时间,网站、论坛对该文进行转载,热心读者积极帮烈士寻亲。9月13日,在热心读者的帮助下,记者终于找到了烈士张 明 钦 的 亲 生 女儿——今年72岁的张荣珍老人。
烈士张明钦的遗照
张荣珍和孙子李静展开《革命烈士证明书》
A 好心邻居送来报纸烈士女儿惊喜交集
“记者同志,你们要找的烈士张明钦亲属就是我奶奶,现住在随州城区龙门街社区。”9月13日上午9时许,一位自称李静的青年给本报新闻热线打来电话。挂断电话,本报记者和沈阳日报记者伏桂明立即赶往目的地。
“听说你们要来,奶奶拿着报纸在街道口等着。”在龙门街社区一栋居民宿舍楼下,记者见到了张荣珍和她的孙子李静。张荣珍老人皮肤黝黑,脸上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眼里含着泪花,她紧紧握住了记者的手说:“今天早上,邻居看到随州日报鄂北都市刊登寻找烈士亲人的消息后,专程送来报纸,并问我‘是不是你的父亲’。我把报纸给孙子一看,他说,报上刊登的烈士就是太姥爷张明钦。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激动,这些年总算找到了父亲埋葬之处。”
一阵寒暄之后,由老人引路,沿着又窄又陡的楼梯,记者来到六楼老人家。招呼记者坐下后,张荣珍拿出一个用塑料袋包裹着的档案资料,并颤抖着摊开《革命烈士证明书》和一张照片说:“这是我父亲牺牲之后所在部队送来的遗照和烈士证书。”记者看到,在1980年5月4日由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上记载着烈士的名字、牺牲时间和遇难地点:张明钦,家住随县吴山公社(现改为吴山镇),1916年12月出生,1951年1月30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为革命烈士。执此烈士证书人为其女儿张荣珍。
在其遗照的背面,写着“张明钦牺牲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66军196师586团参谋长,曾任196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字样。“这张烈士遗照很珍贵,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有多数烈士的资料照片,可就没有张明钦烈士的。”伏桂明说。
B 女儿才3月父远征
长大寻找父亲踪迹
“听母亲说,父亲参加革命时,我才三个多月大。那天上午,母亲抱着我,送父亲到村口。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妈妈眼泪直往下掉。”张荣珍告诉记者,母亲项治英在世之时,只是从她只言片语中“看到”父亲模糊的影子。
张荣珍说,自1938年父亲张明钦与同乡几个青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后,母亲就一直操持家务扶养孩子。由于思念父亲,母亲经常以泪洗面,有时嘴里还念叨着父亲的名字。父亲参军走时没给家里留下任何东西,为了生活,母亲勤扒苦做,在家既当爹又当妈。生活再艰苦她都扛了下来,从不埋怨什么,含辛茹苦,一直把她拉扯大。
从记事起,张荣珍就开始踏上寻父的旅程。“小时候只要听到一点父亲的消息,我就写信问情况。几十年内,这些信多是石沉大海,没有一丝音讯。”后来,她从远房本家一个哥哥那里听到父亲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为了确认此消息,张荣珍从远房本家哥哥处得知父亲生前所在部队在天津,专门向该部队写了一封信。不久,部队派人来调查。又过一段时间,有两位军人专程来随县,给张荣珍送来烈士证明书、张明钦烈士遗照和45元钱抚恤金。当张荣珍拿着“革命烈士证明书”,才真真切切地明白父亲已不在人世了。
在烈士证上,记者看到这份证明是民政部于1980年补发。说到这件事时,张荣珍眼含热泪,泣不成声。她说,当时我已42岁,可父亲在29年前就已牺牲了。她和母亲抱头痛哭好几场,心里十分难受。
知道父亲牺牲的消息后,当时尚处壮年的张荣珍来到天津,找到父亲生前的部队。她想知道父亲到底安葬在哪里。但接待张荣珍的老团长已退休,他也不清楚烈士的埋身地,只知道烈士的遗骨运回国内了。在天津呆一个多月后,张荣珍回到家。自此,她再也没有机会出去寻父。
如今,张荣珍老人育有二子四女,当她得知父亲安葬在辽宁沈阳市,心情十分激动,她告诉记者将在近期率子女为父亲扫墓。曾都区民政局优抚科负责人表示,烈士的亲人去沈阳扫墓,民政部门可以报销往返的车票。
c 寻访烈士当年战友
烈士精神激励后人
“张明钦是我的同学和战友”,9月14日,记者在随县唐镇见到94岁的老人杜锡寿。谈起张明钦,杜锡寿脸上带着自豪的神情。说着说着,老人的眼眶湿润了,陷入到深深的回忆中。
1938年7月,杜锡寿和张明钦、刘继贤、刘法惠、李旭初、张垂拱、刘法映、王品清等8人参加革命。当年他们8人从随县唐王一起出发,闯过道道艰难险阻,于当年秋季到达延安抗战中心。后来,张垂拱、刘法映、王品清3人留在抗日大学本校,张明钦与另外4人就到了抗大二分校。
“我与张明钦是小学初中同学,到抗大后,既是同学,又是战友。”杜锡寿回忆道: “抗大学习主要是政治和军事,我们二分校以军事为主。当年张明钦是个不肯认输的人,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个优秀军人。在业务训练时,他总是第一个到训练场,最后一个离开,不断地给自己加码。”
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张明钦被分配到冀察晋边区司令部,杜锡寿被分配到冀中平原。他们都互相打听战友的工作生活情况。1940年,杜锡寿给张明钦写了一封信,但始终没有回音。1942年,时任冀中军区第七军分区22团侦察参谋的杜锡寿,在执行任务时被俘,随后被秘密送往东北挖煤。从那之后,两人失去联系。
直到1980年,张明钦所在的部队派人来送烈士证书时,他才知道战友已经在朝鲜战场上牺牲。 “当时,听到这一噩耗后,我十分悲痛,痛哭了好一阵子”。也就在那一天,杜锡寿老人在日记本上写下了 “永别了,战友”五个字。
如今,杜锡寿成为他那批同时参加革命的惟一的幸存者。他表示,“战友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践行了 ‘保家卫国’的诺言,我要永远牢记那段历史,以告慰烈士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