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随州新闻 曾都 正文

烈士张明钦的亲属找到了

2010
09/19
19:56
2121

本报记者 金鸣 徐军国
    9月12日,本报刊登了《烈士张明钦的亲人,你们在哪?》一文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参与。短短一天时间,网站、论坛对该文进行转载,热心读者积极帮烈士寻亲。9月13日,在热心读者的帮助下,记者终于找到了烈士张 明 钦 的 亲 生 女儿——今年72岁的张荣珍老人。
烈士张明钦的遗照

 


张荣珍和孙子李静展开《革命烈士证明书》

 


A 好心邻居送来报纸烈士女儿惊喜交集
    “记者同志,你们要找的烈士张明钦亲属就是我奶奶,现住在随州城区龙门街社区。”9月13日上午9时许,一位自称李静的青年给本报新闻热线打来电话。挂断电话,本报记者和沈阳日报记者伏桂明立即赶往目的地。
    “听说你们要来,奶奶拿着报纸在街道口等着。”在龙门街社区一栋居民宿舍楼下,记者见到了张荣珍和她的孙子李静。张荣珍老人皮肤黝黑,脸上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眼里含着泪花,她紧紧握住了记者的手说:“今天早上,邻居看到随州日报鄂北都市刊登寻找烈士亲人的消息后,专程送来报纸,并问我‘是不是你的父亲’。我把报纸给孙子一看,他说,报上刊登的烈士就是太姥爷张明钦。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激动,这些年总算找到了父亲埋葬之处。”
    一阵寒暄之后,由老人引路,沿着又窄又陡的楼梯,记者来到六楼老人家。招呼记者坐下后,张荣珍拿出一个用塑料袋包裹着的档案资料,并颤抖着摊开《革命烈士证明书》和一张照片说:“这是我父亲牺牲之后所在部队送来的遗照和烈士证书。”记者看到,在1980年5月4日由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上记载着烈士的名字、牺牲时间和遇难地点:张明钦,家住随县吴山公社(现改为吴山镇),1916年12月出生,1951年1月30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为革命烈士。执此烈士证书人为其女儿张荣珍。
    在其遗照的背面,写着“张明钦牺牲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66军196师586团参谋长,曾任196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字样。“这张烈士遗照很珍贵,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有多数烈士的资料照片,可就没有张明钦烈士的。”伏桂明说。
B 女儿才3月父远征
    长大寻找父亲踪迹
    “听母亲说,父亲参加革命时,我才三个多月大。那天上午,母亲抱着我,送父亲到村口。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妈妈眼泪直往下掉。”张荣珍告诉记者,母亲项治英在世之时,只是从她只言片语中“看到”父亲模糊的影子。
    张荣珍说,自1938年父亲张明钦与同乡几个青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后,母亲就一直操持家务扶养孩子。由于思念父亲,母亲经常以泪洗面,有时嘴里还念叨着父亲的名字。父亲参军走时没给家里留下任何东西,为了生活,母亲勤扒苦做,在家既当爹又当妈。生活再艰苦她都扛了下来,从不埋怨什么,含辛茹苦,一直把她拉扯大。
    从记事起,张荣珍就开始踏上寻父的旅程。“小时候只要听到一点父亲的消息,我就写信问情况。几十年内,这些信多是石沉大海,没有一丝音讯。”后来,她从远房本家一个哥哥那里听到父亲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为了确认此消息,张荣珍从远房本家哥哥处得知父亲生前所在部队在天津,专门向该部队写了一封信。不久,部队派人来调查。又过一段时间,有两位军人专程来随县,给张荣珍送来烈士证明书、张明钦烈士遗照和45元钱抚恤金。当张荣珍拿着“革命烈士证明书”,才真真切切地明白父亲已不在人世了。
    在烈士证上,记者看到这份证明是民政部于1980年补发。说到这件事时,张荣珍眼含热泪,泣不成声。她说,当时我已42岁,可父亲在29年前就已牺牲了。她和母亲抱头痛哭好几场,心里十分难受。
    知道父亲牺牲的消息后,当时尚处壮年的张荣珍来到天津,找到父亲生前的部队。她想知道父亲到底安葬在哪里。但接待张荣珍的老团长已退休,他也不清楚烈士的埋身地,只知道烈士的遗骨运回国内了。在天津呆一个多月后,张荣珍回到家。自此,她再也没有机会出去寻父。
    如今,张荣珍老人育有二子四女,当她得知父亲安葬在辽宁沈阳市,心情十分激动,她告诉记者将在近期率子女为父亲扫墓。曾都区民政局优抚科负责人表示,烈士的亲人去沈阳扫墓,民政部门可以报销往返的车票。
c 寻访烈士当年战友
    烈士精神激励后人
    “张明钦是我的同学和战友”,9月14日,记者在随县唐镇见到94岁的老人杜锡寿。谈起张明钦,杜锡寿脸上带着自豪的神情。说着说着,老人的眼眶湿润了,陷入到深深的回忆中。
    1938年7月,杜锡寿和张明钦、刘继贤、刘法惠、李旭初、张垂拱、刘法映、王品清等8人参加革命。当年他们8人从随县唐王一起出发,闯过道道艰难险阻,于当年秋季到达延安抗战中心。后来,张垂拱、刘法映、王品清3人留在抗日大学本校,张明钦与另外4人就到了抗大二分校。
    “我与张明钦是小学初中同学,到抗大后,既是同学,又是战友。”杜锡寿回忆道: “抗大学习主要是政治和军事,我们二分校以军事为主。当年张明钦是个不肯认输的人,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个优秀军人。在业务训练时,他总是第一个到训练场,最后一个离开,不断地给自己加码。”
    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张明钦被分配到冀察晋边区司令部,杜锡寿被分配到冀中平原。他们都互相打听战友的工作生活情况。1940年,杜锡寿给张明钦写了一封信,但始终没有回音。1942年,时任冀中军区第七军分区22团侦察参谋的杜锡寿,在执行任务时被俘,随后被秘密送往东北挖煤。从那之后,两人失去联系。
    直到1980年,张明钦所在的部队派人来送烈士证书时,他才知道战友已经在朝鲜战场上牺牲。 “当时,听到这一噩耗后,我十分悲痛,痛哭了好一阵子”。也就在那一天,杜锡寿老人在日记本上写下了 “永别了,战友”五个字。
    如今,杜锡寿成为他那批同时参加革命的惟一的幸存者。他表示,“战友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践行了 ‘保家卫国’的诺言,我要永远牢记那段历史,以告慰烈士英灵。”

来源: 随州日报社 发布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Notice: Part of the content of this site is submitted, published, edited and uploaded by netizens. This site only provides an exchange platform for such works,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ir copyright. If you find any works on the website that infringe you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and we will modify or delete them in a timely manner.
网友评论 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所有评论
还没有人对此发表评论!
登陆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