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随州新闻 曾都 正文

改变一生的七天

2010
09/24
20:43
2114
    一次,与教育界的朋友偶尔聊起,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问题,说现在提倡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绝非一日之功。在一个班的学生中,真正达到“我要学”——有强烈学习愿望且高度自觉的学生,毕竟不是太多。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学习其实是一个苦差事。不是有“童谣”在唱:“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如此苦处多多,自然与目标的迷失有关。大而化之地告诉他:要为四个现代化而读书!他可能会问:什么是四个现代化?再与其“前途”挂钩: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做蓝领,只能眼瞅着人家成绩好的穿白领金领。他可能哈哈一笑:白领可没蓝领好洗呀!
    说来说去,“我要学”的动力,可不是几下唇枪舌剑可以打出来的。“嘴”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放翁的佳句,放在此处,也是可以一句顶一万句的。只有当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前途,有了刻骨铭心的亲身体验,才会从心底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由此,想到一个14岁少年“脱胎换骨”的故事。
    一个锦衣玉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富家子弟,家道忽然衰落,其人生轨迹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呼天不应,叫地不灵,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穷愁潦倒,湮灭无闻……史上这样“没落贵族”的故事,俯拾皆是。
    而一个富家子的七天经历,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这个曾经的富家子叫杨麟。今年已82岁高龄的杨老先生,回顾他14岁那7天的经历,依然如在目前,他喃喃地说:“当我给爷爷跪下,深深地磕了几个头之后,我知道,我变了,再也不是以前的我了。”
    那时正是抗日战争的年代,爷爷带着他,随着向大后方辗转运送棉纱的人们,去寻找他的父亲。一路上,为了躲避日本人的封锁,他们餐风露宿,连喝的水都是从水洼地舀来的泥浆水,“一碗水,澄半天,等泥浆慢慢地落下去,那面上的一层,才是你可以喝的。”杨麟说。
    吃自己从未吃过的苦,倒还在其次。从上海经南京到徐州,然后西去河南商丘。一路上,苏皖旱灾、黄泛区水灾的景象,惨不忍睹,那幅尸横遍野、生灵涂炭的场景,在他心里刻下深深的烙印。当父亲要他向爷爷作别、向爷爷磕头的时候,他忽然感到自己长大了,自己应该站起来,挑起自己应该挑起的担子。
    杨麟真的脱胎换骨了。他与同学一起参加青年军,走向了抗日的战场;在家产散失殆尽的时候,他毅然到美国读大学,靠给餐馆洗碗、到厕所洗马桶,完成大学学业;大学毕业,他从卡车司机做起,到轮船公司打工,做棉纱生意,一直发展到卖了波音公司100多架飞机……
    那七天的经历,给了他自立的意识,给了他奋斗的目标,给了他一生学习、工作不竭的动力。即使到了晚年,他依然闲不下来:要时不时地去江西上饶山区,看看“杨麟爱心小学”的孩子们;要奔走在穷乡僻壤,看一看自己参与的中国社科院“扶贫经济合作社”又帮助了哪些贫困的农民。
    如今的时代,与杨麟老先生年少时,已远不可比。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能够打动学生,能够唤醒其内心学习动力的事件、情景,应该不少。如果我们的学校和学生家长,能够从学生的视角观察,用学生的方式感知,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体验生活的机会,或许,“七天改变一生”的传奇故事,也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展开。张顺
来源: 随州日报社 发布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Notice: Part of the content of this site is submitted, published, edited and uploaded by netizens. This site only provides an exchange platform for such works,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ir copyright. If you find any works on the website that infringe you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and we will modify or delete them in a timely manner.
网友评论 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所有评论
还没有人对此发表评论!
登陆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