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工业经济观察与思考之七
本报记者徐王俊通讯员雷善斌
“去年我还等着老板发工资,今年我给别人发工资。”10月2日,市民张明慧还在忙碌着。张明慧是随城小十字街的普通市民,为谋生计,今年在创业政策扶持下,开了一家服装店,还带动两人就业。她笑着说,换了身份,干劲更足了。
像张明慧这样从 “找饭碗”转为“造饭碗”的例子,我市并不少见。市工商部门数字显示,截至8月底,我市共有内资企业7541家,个体工商户5519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88家,同比分别增长15.61%、1.12%和68.86%。
连串的数字表明,我市经济实体在步步攀升。我市创业有基础,也有独特之处。如“洛阳帮”以“老乡帮老乡”的传统方式,抱团发展,选好项目后,形成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镇的“滚雪球”效应。
但与其他市州相比,我市也有不足。市工商部门的另一组数字同时表明,我市今年前8个月新增加私营企业710家、个体工商户5543家等指标,落后于荆门、孝感、咸宁等省内同类城市一大截,其中个体工商户增幅全省最低;每500个人中有1名民营企业老板,比重不及全省平均水平一半。随州奋力走在全省同类城市前列,任重道远。
早在2009年,全市“三大行动”动员大会就发出号召:推进全民创业、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工业强市,让创业之歌响彻随州大地,创业之果惠及全市人民。今年7月16日,市委书记王祥喜指出,大力推进工业兴市,要抓好培育市场主体,推进全民创业。
全民创业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开公司,而是要每个人去认真做事: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然而,记者采访却发现,一方是殷切期望,一方却是步履维艰。
“我想创业,却没有启动资本。”在采访中发现,资金问题已经成为不少创业者难以跨越的门槛。尽管我市可以提供创业贴息贷款,但很多人觉得“看得见却摸不着”。“提供住房抵押、第三方担保……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条件仍旧苛刻。”大学毕业生小范苦闷地说。
资金短缺不是唯一困境。市工商局登记注册分局局长王新昌告诉记者,目前我市正规的管理培训班相对缺失,大多企业仍是投资人与经营人合为一体的“家族式”企业,管理方式落后,粗放式经营,创业活力严重不足。创业失败、“试水”心理等原因,导致一些新创办的企业出现“短命”现象。据了解,我市现登记注册的经济实体中,有部分个体工商户,短期化经营,名存实亡。
全民创业,环境为先。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局长杨明立表示,近年来,我市出台鼓励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措施,激发了全民创业的热情。但要让更多的人真正走上创业之路,真正创成业、创大业,还需要社会和各部门的参与,还需要优惠政策“全面开花”,共同搭建创业载体,让创业基地成为小老板的“孵化器”,并以创业促就业。同时,还要扶持现有中小企业,提升发展速度。
不少人还认为,全民创业更需要一种精神。对于市民来讲,创业需要选准目标,规避风险。创业更需要不服输、不言败的精神。即使失败了,也要有不气馁的精神,跌倒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爬起来再干!减少短期化经营,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这才是一座创业型城市所应有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