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随州新闻 曾都 正文

古老的随州在中国历史上曾创造了的五大奇迹

2013
06/23
20:22
2398

熟悉随州的人都知道,随州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以“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而闻名海内外,有着大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其实,随州不仅如此,古老的随州在中国历史上曾创造了五大奇迹——

奇迹一:炎帝神农誉海外

炎帝,传说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是轩辕黄帝同父异母的兄长,作为天上火星神龙降世人间,为人间造福。史界主流学说认为炎帝即神农氏。相传其母名女登,一日游华阳,被神龙绕身,感应而孕,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今湖北随州厉山镇烈山),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炎帝神农带领臣民们用智慧与勤劳,告别了蛮荒时代,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农耕生活,创造了一个和谐、安乐、幸福的“稷丰谷源”。

炎帝的活动地域不断向今陕西的南部拓展,并沿黄河向东发展,与另一大氏族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在今天,“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载入世界文明的史册,中国人也称为“炎黄子孙”。

全国多家城市争抢炎黄文化资源,目前就有湖南会同、陕西宝鸡、山东曲阜、河南新郑等地在与随州争抢炎帝文化资源。但随州是炎帝故里的地位不可撼动。据考证,从春秋初年以来的2000多年来,有140多种典籍记载炎帝神农氏诞生于烈山,即今随州曾都区厉山镇。当代郭沫若、周谷城、肖克、冯天瑜、张国光等数以百计的大师和专家对此都有论述。

在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举办期间,全国各地的60多位专家也相聚随州,举行炎帝神农高层论坛。与会代表认为,古烈山或厉山是炎帝诸世族或部落的一处重要活动区域,是古代农业发明和发展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更是联结江南、江北的枢纽地区。因此,随州炎帝神农文化,是整个炎帝神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古代历史文献的记载,还是现代田野考古的发掘,都证明随州是炎帝神农时代文化遗迹相对集中地区。古烈山或厉山就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内。

奇迹二:神奇编钟惊世界

一九七八年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城西北约一公里名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型木椁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文物近一万五千余件。其中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乐器中,以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编钟最为壮观,这套编钟共六十五件,重2500多公斤,皆为青铜铸造,设计精巧,气势雄伟壮观。这套编钟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举世瞩目,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是中国古老优秀文明的象征,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重大发现,是同埃及金字塔、西安兵马俑、万里长城和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古代文化、古代科学的代表作。随州不愧为“古乐之乡”。

一九八一年夏,擂鼓墩二号墓又出土了一套编钟,有钟36件,皆可演奏古今中外乐曲,可与曾侯乙编钟媲美,同属空前罕见之珍品。

其一,编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王”。 在曾侯乙编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2828字,加上钟架笋梁(横梁)、编悬配件上的铭文、磬铭文、磬盒铭文总字数3775字,其内容是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 64件编钟每件都能发出两个乐音,每钟双音并呈和谐的大小三度关系,其音阶相当于现代国际上通用的C大调。全套编钟音质纯正、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达五个多少8度(C2—D7),12个半音齐全、且有变化音,能旋宫转调,演奏各种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乐曲。编钟的出土,使用权传统乐律学不得不重新估价,世界音乐史不得不重新改写。

其二,编钟是古代铸造史上的顶峰。 墓中出土的4640余件青铜礼器、乐器、加上青铜质地兵器、车马器在内,重达10吨之巨,消耗的铜、金、锡、铅等金属约12吨。这些青铜器物造型之复杂,纹饰装璜之精美,都是世所罕见的。通过现代科学鉴定,在其制做工艺上,综合使用了浑铸、分铸、锡焊、铜焊、雕刻、镶嵌、铆接及溶模铸造技术。尤其是编钟铸造,为保证其乐钟的音响效果及综合性能,合金原料高纯铜及铝锡的科学配比以及钟壁厚度的科学设计,都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

其三,编钟是中华文明所创造的辉煌“中国是钟的王国”。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钟,并有过“钟鸣鼎食”的灿烂文明。我国的铸钟史从原始到战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时期。据考,钟的前身是铃,从原始的瓷甬钟到早商的扁园形铜铃,至殷商的铙,西周中期三件一组的穆王编钟发展到八件一组,历经春秋时期的九件、十三件一组,继而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大型编钟,凝聚着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堪与古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世界奇迹相媲美。

奇迹三:曾国青铜改历史

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上刻有大量铭文,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包括叶家山墓地在内的6项考古发现被学者们认为“最有学术价值”,将改写历史教科书。

叶家山墓地位于随州市经济开发区淅河镇蒋寨村八组,南距西花园及庙台子(新石器至商周时代)遗址不足千米。2011年2月18日至6月14日的发掘共发现65座墓葬和1座马坑,除因民房占压的2座大墓未发掘外,其余都已基本发掘完毕。墓葬绝大多数都有随葬品,出土陶器、铜器、瓷器、漆木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达739件套,其中青铜器多达325件。其器类主要有圆鼎、方鼎、簋(guǐ)、鬲(gé)、甗(yǎn)、觚(gū)、觯(zhì)、斝( jiǎ)、爵、卣(yǒu)、觥(gōng )、弓形器等。据器物形制特点,这批遗物的年代为西周早期。墓葬中的青铜器上有“曾侯”和“曾侯谏”铭文,说明墓地应是与西周早期的曾国和曾侯相关。这表明,西周早期有曾国,且已称侯,较曾侯乙早500余年。此次发掘对西周曾国研究是一个重大突破。

叶家山墓地这类高等级贵族墓地的发现在近30年来湖北考古史上尚属首次,从墓地的规格和规模看,这在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都是最为重要的一次考古发现。叶家山曾侯器群的面世,说明西周早期,曾鄂应是同时并存于随州的两个古国。从铜器出土范围看,西周早期曾国并不大,似应仅存于随州的漂水流域,但随着鄂被周消灭,姬姓曾国迅速地扩展至汉北及河南新野一带,成为替代鄂国的名符其实的汉东第一大国。同时,叶家山这批铜器具有重要的辅证作用,可以重新诠释昭王伐楚青铜器铭文中的“在曾”、“在曾、鄂师次”等系列铭文。

由于叶家山墓地出土文物之精、文化内涵之深、学术价值之高,堪称继曾侯乙墓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填补多项历史空白,2012年先后被评为“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奇迹四:杨坚因随定国名

隋朝因湖北随州而命名,盖因随州曾是隋文帝杨坚封地。

隋文帝杨坚家族与随州本无历史渊源。但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军事贵族,被封为随国公。杨忠死后,杨坚承袭了随国公封号。北周武帝即位不久,19岁的杨坚又出任随州刺史。据史上记载,杨坚启程去随州赴任时,一向浑浊的黄河顿时变得清澈,当时的北齐人以为黄河变清是他们北齐国将要兴盛的征兆,遂改年号为河清,这为杨坚今后登基称帝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杨坚在随州期间韬光养晦,两年后便命招回京。

周武帝和周宣帝相继去世后,8岁的周静帝继位,无力把持朝政,身边出现了权力真空。杨坚凭借军事贵族的家世和皇太后之父的外戚身分,以辅政为名,先后平定军事反抗,屠杀北周宗室五王,胁迫年幼的静帝下诏赠其曾祖杨烈、祖杨桢为随公,将杨坚进爵为王,以随等10郡为随国。公元581年,杨坚废除周静帝,因自己曾受封于随,便把“随”当国号,又忌恶“随”字带“辶”底,有忽走忽停不稳定的意思,他便丢弃了“辶”底,创造了“隋”字作为王朝之名,即隋朝。同年,随州改为“隋州”,宋初又复改为“随州”。

很显然,杨坚虽然任过随州刺史,但隋朝的得名和随州刺史关系不大,而是来源于他的封爵随公(一说隋国公)。换言之,来源于他的封地(随是古国名,姬姓;战国末属楚,置随县。西魏大统元年即535年置随州。),与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名称都来源于封地如出一辙如汉、魏、晋、唐等一样。

今随州龙居山有隋文帝杨坚故居——智门寺,在城南三里(随州烈士陵园下)。该寺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建,规模宏大,原有七层宝塔一座,现寺庙建筑大部分已毁,遗址尚存。

杨坚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疆域辽阔,并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还大力发展文化经济,人口达700余万,当时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积蓄充盈,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颠峰时期,史称“开皇之治”。

奇迹五:民本思想之季梁

季梁,又称季氏梁、季仕梁,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春秋初期随国大夫,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

季梁生于“中国哲学的结胎时代”,其思想见于他与随君关于民神关系的一段话。季梁曾对随君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季梁的意思是:道,就是指要忠于百姓而取信于神灵。作为统治者,想到对人民有利,这就叫做忠,而百姓则是神的主人。因此,圣王必须先团结安抚好百姓,而后才可以致力于神灵。


季梁的民本思想就集中反映在这段文字中,话语虽不长,可称得上字字珠玑。“民为神主”的思想,是季梁思想的精髓,透出民本思想的曙光。民本,即以民为邦之本,即把老百姓看作国家的基础。按照周人的传统,神是至高无上的,而王是秉承天命的天子,所以,在周人眼中的政治伦理是“神-君-民”。而季梁则主张“民-神-君”,他尽管没有明确提及“民本”二字。季梁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崇上天、信鬼神、君权高于一切”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一种超越历史的进步,为后来“民本”思想的诞生,起到了先导作用。民本,是中国政治思想体系里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季梁比孔子早大约两个世纪,季梁学说是儒家学派的远脉。在中国思想史上,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史上,季梁可谓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宗师。楚威王前期名相子文的“庇民”思想,应是从季梁的思想脱胎而来的。此后楚国的明君贤臣,大致都能以“恤民”、“宽民”、“抚民”为要务。季梁的民本主义思想,闪耀出穿越时空的光芒。季梁作为中国民本思想第一人,可谓是实至名归。

此外,季梁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辅助随君,励精图治,内修国政,外结睦邻,政绩显赫,影响深远,唐代大诗人李白称其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

发布人: xineeg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Notice: Part of the content of this site is submitted, published, edited and uploaded by netizens. This site only provides an exchange platform for such works,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ir copyright. If you find any works on the website that infringe you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and we will modify or delete them in a timely manner.
网友评论 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所有评论
还没有人对此发表评论!
登陆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