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随州新闻 曾都 正文

名城之名—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观察与思考之一

2013
06/24
15:40
2775

编者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1994年,随州获批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对随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的充分认可,增强了随州人的文化自信,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今年随州将接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复查,市委市政府积极行动,加大名城保护与整改工作,力争“保牌增色、涵养文脉”。为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本报策划推出 “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观察与思考”系列报道之《名城之名》、《名城之光》、《名城之痛》、《名城之举》等,帮助读者全面认识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品牌效应、保护不力及采取的行动等,以进一步增强全市人民的名城保护意识,共同努力来保护传承我们城市的历史文脉。

古城墙,文峰塔,岁丰桥……

行走随州城,各种文化遗存如珍珠般散落,诉说着沧桑,承载着历史,唤起人们对这座千年古城的记忆。

据《左传》记载,“随于上古为列山氏”。列山氏,就是人文始祖炎帝神农。随州自炎帝神农始,5000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在浩瀚的历史华章中写下满卷烟霞与灿烂。

1994年,随州被授予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全国目前获此殊荣的121个城市之一。

随州为何能入选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名”在何处?

深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名城,重在城市历史文化的特色与价值。

炎帝神农与古乐编钟,是随州特有的两张世界级文化名片,它们增添了随州这座名城的历史文化厚度,是随州能够戴上名城“桂冠”的重要资本。

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据典籍记载,炎帝神农生于随州列山之石室,他开古代文明之先河,“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兴贸易、制历时”,使人类由蒙昧时代跨入文明时代。其创世性的功绩和开拓进取、创新奉献精神受到炎黄子孙的敬仰,受到世代拜祭。

改革开放后,随州作为炎帝神农故里,修建了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而今走进景区,只见神农大殿、功德殿等仿古纪念性建筑庄严肃穆,炎帝神农大像巍然耸立。九龙山上,明万历年间随州知州杨存愚所立的 “炎帝神农氏遗址”石碑,历经风雨沧桑依然挺立山巅。九龙山腰那个简陋的神农洞,相传就是炎帝神农出生的地方。

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梦想。为弘扬炎帝文化,传承炎帝精神,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同心共筑中国梦,从2009年开始,我市连续多年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每年吸引海内外万余华人来此寻根问祖。炎帝神农文化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血脉相连的文化纽带,炎帝神农祭典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州,正在成为世界华人寻根谒祖圣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炎帝神农文化及其精神在随州大地上传承、繁衍、延续,不断创造惊世奇迹,谱写傲人华章。

1978年,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出土了兵器、车马器、乐器、青铜礼器、金器、漆木器等文物1万多件,规模之大,器物之精美,让人们见识了战国时期曾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强盛与辉煌。特别是在地下沉埋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铸造精美、纹饰瑰丽,且能“一钟双音”、旋宫转调,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其空前绝响,令世人惊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为随州赢得了“编钟古乐之乡”的美誉。

当前,随州正在全力打造中国编钟音乐之都,传承、弘扬编钟文化,做大编钟音乐文化产业。

丰富的文物遗存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早在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如此赞美随州。

随州地下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堪称“文物大市”。在随州博物馆展示厅,曾侯乙墓、擂鼓墩二号墓等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在现代灯光技术的照射下显得精美绝伦、光彩夺目,前来参观的人们无不赞叹随州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除擂鼓墩曾侯乙墓、二号墓外,随州近几年来相继发掘了叶家山古墓和文峰塔 (义地岗)古墓。前者为西周早期曾侯墓葬,共出土文物700多件,以青铜器为主,还出土了部分原始青瓷。多数青铜器上有 “曾侯”和 “曾侯谏”铭文,这是自曾侯乙墓发掘后,又一和曾国或曾侯相关的考古发现,对研究西周早期的曾国历史有重大作用;后者为东周曾国墓葬,共出土文物500多件,青铜器占半数以上,多数有“曾”字铭文,还首次在随州境内发现曾国车马坑,在全省首次发现“亚”字形墓葬,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当前,随州正考虑优化整合考古文化遗存,积极申报国家大遗址保护片区,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古代曾国国君墓葬遗址博物馆等,以充分展示随州丰富的文化遗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市承载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展示城市的风貌,体现城市的气质,延续城市的血脉。随州古城、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等这些地上的文物遗迹,及其所展现出来的历史风貌等,是随州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也是名城考核的重要指标。相对于地下文物遗存的丰富,随州地面文物遗存则显得较少,但这并不等于存量的虚无。

据史料记载,今之随州古城实以明清古城建筑遗存为基础,面山临河筑城,设有内、外二城,分别是青城、土城。运用上圆下椭的对称布局,构成了我国少有的形似琵琶的古城布局特色。城高三丈,周十里,共设有十三个城门。青城有东门、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和北门,各门有楼;土城有近圣门、龙会门、聚奎门、阳和门、汉东门、顺德门、玉波门、霖雨门。其中,汉东门建有一楼,高三层,名曰“汉东大郡”,为历代名儒显宦、文人墨客登眺吟咏之所。城外设护城河二道,深丈余,建闸五处导水入城,注入大小通津河,使整个城区清水环绕,景色如画。如今,被毁损的随州古城墙部分得到修复,护城河保存较为完整,并将分段疏通整修,古城格局清晰可见,明清风韵依稀犹存。

文峰塔、岁丰桥、雪公堂、天主教堂、草店子街等历史文化古迹古建和街区则得到修缮和保护,这些地上不多、散落各地的文物遗存,成为随州沧桑历史的见证。而由许多名人故居等构成的随州历史文化的亮点则消失殆尽,只存在于故纸堆中。如季梁墓(祠)、隋文帝杨坚故居——智门寺,欧阳修读书的白云书院、李氏东园,张衡读书台等古迹都已不见踪影。

历史总是在盛衰发展中演进,众多的名胜古迹也随着历史兴衰的政局不断破坏、恢复与新增。今天,市政府决定修复部分古城门、古城楼,恢复重建杨坚故居、季梁墓(祠)等历史遗迹,延续随州文脉,实为名城之幸。

独特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彰显着城市的特色与吸引力。

随州地处江淮河汉,沐浴南风北雨。居中华之中、随枣走廊,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过渡地带。多元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其中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着随州城市文化生态基因,并融入现代生活,让历史文化名城更加光芒闪耀。

随州花鼓戏,是随州独有的地方剧种,已有170余年的历史。主要声腔有:“蛮调”、“ 调”、“彩调”、“梁山调”。它集南北文化之大成,既有北方文化之高亢粗犷,又有南方文化的委婉细腻,两种文化在随州花鼓戏中和谐共存,相得益彰,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我国戏曲艺术中一枝独特奇葩。

近期,我市组织创作编排了《白银千两》、《不下马的将军》等花鼓剧,在全省和全市各地巡演,受到了观众的热捧。这是我市保护和发展随州花鼓戏,传承随州文化,弘扬地方戏曲的重大举措。

方言是地域文化之根。随州南北交汇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语言,如 “骚好”、“睡高高”…… 即使同处随州,随北与随南在方言的表达上也有明显的不同。随州文化学者蒋天径编著的《随州方言大观》,对随州方言的音色及其呈现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为研究随州地域文化特色提供了一扇窗口。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应有之义。据市文体局副局长张立敏介绍,我市从2006年开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项入选省级保护名录,63项入选市级保护名录,6人荣获省级传承人称号,59人荣获市级传承人称号,成功申报1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1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在连续几年的寻根节上,我市举办了文化庙会,将“义阳大鼓”、“皮影戏”、“打硪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搬上舞台,展示了随州传统地域文化的魅力。同时,《 山祭祀歌》、《随州民间谚语》、《随州民间歌谣》等一批非遗丛书出版,使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延续……

“风来雨往古随州,几处青铜几石头。今到曾侯家里坐,黄钟大吕听春秋。”2010年,来随参加寻根节的著名作家熊召政如此诗赞随州。他认为,随州是中国文化的高地,是可以发出黄钟大吕强音的地方。

人世沧桑,岁月绵长。5000年来,随州先民们的伟大创造与不懈努力,积淀了深厚的炎帝神农文化、编钟文化、曾随古国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和众多的文物遗迹,这些都是我们这座城市所特有的珍贵资源和宝贵财富。今天,作为名城的人民,我们理应倍加珍惜,并承担保护与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之责任,弘扬传承先辈们创造的灿烂文化和高尚精神,大力推进“圣地车都、神韵随州”建设,续写历史文化名城新的辉煌篇章!

发布人: xineeg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Notice: Part of the content of this site is submitted, published, edited and uploaded by netizens. This site only provides an exchange platform for such works,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ir copyright. If you find any works on the website that infringe you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and we will modify or delete them in a timely manner.
网友评论 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所有评论
还没有人对此发表评论!
登陆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