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是随州一年中最酷热难耐的时节。
没有树荫,直接承受烈日炙烤的叶家山考古发掘工地,应该是随州最热季节里最令人难熬的地方之一。
昨日上午10时,记者再次走进这里。抬眼望去,干燥的黄砂土地面上仿佛升腾着一股股热气。记者暴露在阳光下的胳膊,明显感觉到了轻微的刺痛。
M111墓、M28墓等正发掘墓葬的坑壁上,大片覆盖着的白色塑料布格外耀眼;已“露头”的文物,更是被银色反光板、黑色屏蔽膜层层防护。考古发掘工作者在不透风的墓坑底部,用小铁铲、小毛刷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出土文物;用照相机、用笔、用记录纸认真收集、记录着各种信息。漆木器、漆皮等易损文物更是第一时间送进“现场文物保护实验室”进行“急救”处理。
相比对出土文物的细心照料,从事田野考古的专家和队员们显然对自己的照顾不够“细心”。汗水一遍遍湿透了他们身上印有“湖北考古”字样的蓝色工作服。
脸庞早已晒得黝黑的考古发掘总领队黄凤春,从M111号墓坑中顺着长长的木梯爬上来,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珠:“要考古,莫怕苦。晒太阳、淋雨,对于我们田野考古而言,是平常事。”
同样“钉”在考古发掘现场的市博物馆馆长黄建勋说:“遇到这样重大的考古发现,对于我们考古人来说,是一生的幸运;对于我们博物馆事业发展来说,也是难得的机遇。我们哪有时间和心思去考虑辛苦不辛苦的问题!我们把年轻人安排到省里一流专家身边工作、学习、磨砺,使他们在考古实践中迅速出经验、出成绩,十分有利于随州文物考古事业的长远发展。”
年轻的市博物馆副馆长项章、考古队员左赤等,不仅晒得黝黑,而且胳膊上都破了皮。项章在做好发掘、整理工作的同时,还时不时担当起解说员的角色,给来工地视察、慰问的领导和企业家们讲解考古发现,宣传文物保护知识。他告诉记者:“我们很珍惜在这里与省里专家一起工作的每一天。对我们来说,流点汗,晒脱一层皮,算不了什么。”
“我们相信,我们这些考古人的辛勤付出,一定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这就是在随州、湖北,乃至全国的文物事业发展史上,将留下我们的身影,展示我们的成果!”市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后加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