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叶家山古墓发掘又有重要发现,在M111号墓棺底发现青铜双面神像,位置处于棺椁之间,且对准墓主头顶,这种埋葬方式在我国西周墓中是首次出现。
昨日,叶家山古墓群考古又有重大发现,考古人员在M111号墓墓主棺底发现青铜双面神像,位置位于棺椁之间,且对准墓主头顶,这种埋葬方式在我国西周墓中是首次出现。
昨日下午,记者在叶家山考古发掘现场看到,青铜双面神像位于最大墓M111号墓主棺室底部,神像约15厘米高,10厘米宽。神像位于棺椁之间,且对准墓主头顶,摆放位置极其特殊,显示出墓主人对此物的重视程度,也为揭示墓主人社会背景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昌平介绍,在中原文化中,这个神像的体量相当大,神像面部轮廓非常清晰,看上去是高鼻梁、大眼睛,这两个部位看起来像是人像,但细看还能发现,神像头顶有两个漩涡状的角,嘴部有伸出来的獠牙,鼻梁上还有纹饰。
根据神像出现的位置及兽面特征,可大致判断神像的性质与古代“镇墓兽”相似。
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项目总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介绍,这是第一次在叶家山墓葬中发现此类神像,神像是皇权的象征,神像的出现更加表明了墓主身份的尊贵,同时,青铜双面神像的出现对于研究西周早期信仰和青铜铸造技术有很大帮助。
编钟九音阶可演奏乐曲
本月3日,在叶家山墓地M111号墓发掘出4件编钟和1件镈钟(本报曾报道)。
连日来,考古人员将此套编钟与曾侯乙墓编钟对比,推断这套编钟可发九个音阶。
黄凤春介绍,此次出土的每个编钟都可发两个音,镈钟可发一个音,总共九个音,这样一套编钟联合起来可演奏出一曲优美动听的乐曲。
黄凤春还告诉记者,这套编钟没有调音,发音不是很精准,而曾侯乙编钟经过调音,发音更准一些。他推断,发音出现差别可能是因曾侯乙墓比M111号墓晚500到700年,音乐调音处于成熟阶段,而M111号墓属于西周早期,音乐调音处于早期阶段,发展还不成熟。
据介绍,这套编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编钟,时间上比曾侯乙编钟早500多年,由此可以推断墓主非常爱音乐。
央视再次直播考古发掘
昨日,央视新闻频道在下午1时34分至1时43分和3时39分至3时46分两个时段在《新闻直播间》栏目对叶家山墓群考古发掘进行直播。
据悉,除了棺底发现的青铜双面神像,在棺室中部,考古人员还发现大量金箔和玉器。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昌平介绍,发掘出的玉器质量很高,金箔上还有很多精细的纹饰,这在西周墓葬中非常罕见,更加印证了墓主身份的尊贵。
由于在地下埋藏3000年,M111号墓棺顶与棺底已经挤压到了一起,中间仅存10厘米的距离,墓主人尸体及身上的器物全部挤压在了一起。
截至记者发稿时,考古人员正在逐层将其剥离,墓葬中是否还有重大发现有待进一步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