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叶家山墓群大型曾侯墓M111墓的文物“大起底”,在开始取出运往市博物馆前向媒体逐一亮相。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家山墓地考古总领队黄凤春称,该墓中出土的5件套编钟可以演奏,是著名的战国早期曾侯乙编钟的鼻祖。
这5件套编钟位于M111墓室的二层台西壁,其中有4件编钟和1件钅緁钟。黄凤春称,这组编钟是目前考古发掘中所发现的西周时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多的一组编钟。此前在陕西宝鸡茹家庄墓地发现的西周康王时期编钟只有3件套。这组编钟是可以演奏的,每枚编钟可以发出2个音,即正鼓音和侧鼓音,再加上钅緁钟可以发出1个音,全套编钟可以发出9个音。
黄凤春说,叶家山编钟比曾侯乙编钟早500年,可以称得上是曾侯乙编钟的鼻祖。它虽然数量没有曾侯乙编钟多,器型没有曾侯乙编钟大,纹饰没有曾侯乙编钟富丽堂皇,但它的出现依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叶家山编钟代表了起源阶段的编钟,曾侯乙编钟代表了成型阶段的编钟。曾侯乙编钟由于是成型期的编钟,它的乐音是可以进行人工调音的。叶家山编钟上没有发现人工调音痕迹,反映了西周早期编钟的原始形态。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用青铜铸成,由一组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悬挂在钟架上,用丁字形木槌和长棒敲打。编钟能发双音,在于它的合瓦形状。敲击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互相干扰,设计十分精妙。也许是因为过于复杂,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
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叶家山编钟能否将世界音乐史再提前500年,还有待专家的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