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随州新闻 曾都 正文

季梁,曾随风云写“春秋”-随州义地岗的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

2013
07/28
16:03
3281

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的《随州志》上说随国:“周初建国千八百,见于春秋经传者,六十有五,而随称为大。”叶家山西周墓地的考古发现,显示了“周初”曾(随)“称为大”的一个侧面,但可惜,贵为曾侯,曾侯谏等人并未在“经传”中露脸。

而在“经传”中“青史留名”的随国第一人,却是随侯手下的大臣季梁。而且,“汉东之国随为大”这句被无数次引用的话,也不过是左丘明老先生描绘季梁“英雄形象”的一个铺垫。而在以季梁为主角的故事中,展示的正是曾侯谏们之后,曾(随)国在春秋时代的风云变幻。
曾都区东城有义地岗古墓群,季梁墓就在其中。在其家族墓地的考古发现中,显示出季氏家族与姬姓的周王朝、曾(随)国的密切关系。

“经传”留名第一人

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显示了3000年前,作为西周王朝南疆重镇的曾国,其地位的显赫与实力的雄厚。而到了西周末期,我们通过青铜器《禹鼎》铭文记载,得知噩侯驭方率南淮夷、东夷叛周,而遭灭国之灾。

噩灭而曾并有其地,为曾(随)“称为大”奠定了地盘的基础。但时过境迁,到两周之际,曾(随)国的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已大为不同。

随国的第一次见于史籍记载,是 《国语·郑语》西周太史史伯为郑桓公分析天下大势时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三国韦昭注:“应、蔡、随、唐,皆姬姓也。”

史伯对郑桓公说这番话的时间约为公元前781年-前771年。历史不幸为史伯言中。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进入了东周的春秋争霸时代。

周天子王权衰落,原先“处草莽”之间的楚国崛起,逐渐成为“五霸”之一,作为周天子的姬姓本家、并担负南疆方面大任的随国,此时的处境也变得险恶起来。

季梁,就在这样波谲云诡的历史背景下,走到了舞台的中央。

《左传·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开篇就是:“楚武王侵随”。

此时的楚国已称王,尽管是自封,也足以显出其实力的强大。

《左传》中这段以《季梁谏追楚师》闻名于世的故事,首先写楚国君臣的“战前会议”——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

楚国对汉东之地,是志在必得。无奈随国联合“汉阳诸姬”等小国,与楚抗衡。斗伯比的计谋是,故意示弱以骄随,从而离间随与其他小国,且随国的少师正代表随国负责战前谈判,正是天赐良机。但熊率且比的一句话,使季梁先声夺人,人尚未露面,而已如雷贯耳。

果然,骄傲自大的少师,被楚军“示弱”的假象蒙骗,“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在此危急关头,“主要人物”隆重出场:“季梁止之”。

作为臣子,季梁对随侯慷慨陈辞,指出楚国故意示弱,是诱我之假象,小国所以能抵抗大国,是由于小国有道而大国邪恶。因此劝随侯要“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对于随侯辩解自己祭神很讲诚信的话,季梁提出了自己“夫民,神之主也”的主张:祭祀时奉献牲畜,是说百姓的财力普遍富有,饲养的牲畜高大肥壮;奉献谷物,是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妨碍农事,百姓和睦,年成富饶;所以要提倡致力三时,推行五教,亲近九族,以此来虔诚地祭祀宗庙鬼神。百姓和睦,神灵也降福给他们,因此事情一做就能获得成功。治理好政事,同时亲近兄弟国家,方可免于灾难。

季梁一席话,“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在《国语·郑语》中,是随作为诸侯国的第一次露脸;《左传·桓公六年》所记,是随国第二次见于史籍,而作为个人,随侯只是季梁的陪衬,少师则更是一个反面人物。季梁“民为神主”、“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等主张,对随国政治军事、对随楚关系、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怪乎远在鲁国、生在后世的史官左丘明,也要将其事迹形诸笔端;也无怪乎,后人给他奉送了一顶顶“民本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等等的桂冠。

曾随“密钥”义地岗

不知是随侯的一时糊涂,还是季梁的忠言逆耳,抑或是少师的媚君有术,在“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过后两年,少师受到随侯的宠信。《左传·桓公八年》记载,楚国抓住此机会,大举“伐随”,而在如何迎战的策略上,季梁与少师又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但这一次,随侯没有采纳季梁的策略,而听从了少师的主张,轻率地与楚军作战,致“随师败绩”。

从此,季梁不再见于史籍。有学者分析,大概是季梁年事已高,从此退出了政治舞台;也有学者认为,季梁纵有雄才大略,但不受随侯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没有建树,你叫人家史官记什么?

季梁死后葬于义地岗。

义地岗古墓群位于随州老城区以东,东西800米、南北1930米,墓群由多个墓地组成,曾先后发掘了春秋、战国及东汉时期古墓葬80余座,出土一批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极高的文物。其中出土的青铜器多有铭文,如铭“曾侯戊”、“曾公子去疾”、“曾少宰黄仲固”等,而季梁墓地即在其中。

据《随州志》载,“随大夫季梁墓在城东三里季家湾,俗称贤人墓。民间相传,墓区四周曾有青砖围墙,中为墓丘,周长30丈,高丈余,墓脚四周围砌有3尺高的石条,墓南有碑楼,碑高5尺余,镌有楷书“周随大夫季梁之墓”。北有享堂5间,供奉季梁塑像。

1957年文物普查时,墓葬仅剩一圆形土堆,高2.5米,周长26米。据当地老人介绍,墓区建筑于1946年被国民党部队所毁。

1958年,土冢为村民夷平。现墓上建有民宅,墓下保存如何,有待今后的发掘

叶家山、羊子山、擂鼓墩墓地的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震惊世界的文物,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谜。如曾随之谜、曾国的姓氏,等等。而许多能解开这些千古之谜的钥匙,却在义地岗古墓群中找到。

1979年4月,在季梁墓西侧发掘出一座古墓葬,出土编钟、马衔等随葬物品。其中两件戈均有铭文:其一为“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其二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工)尹季怡之用”。因二戈铭文皆有“季怡”二字,时代为春秋中期,表明季怡极有可能系季梁后裔,而从季怡曾任曾(随)大工尹一职来分析,季氏家族在随国政坛曾长期居于要职。

2012年下半年,在墓群内文峰塔墓地出土了一件青铜器——戈,戈表面有清晰的九字铭文:“随大司马献有之行戈”。这把戈和一些刻有“曾”字的青铜器,摆放在一起。这是汉东之地出土的第一件随国铜器,也是目前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出土随国铜器。

“曾”与“随”,穿越再三千年的时光,在此相会、相合。凡些种种,表明曾国确为姬姓,地下宝藏中的曾国,就是历史典籍上的随国,曾随是一国两名。

窃宝护宝“大斗法”

一连串的惊世发现,使人们不仅要问:随州的地下,究竟还有多少宝藏?

一大批的古墓,还深藏在地下。连术有专攻的专家,在古墓没有完全开启、清理完之前,也不敢说将会发现什么。

而同时,大批古墓群的存在,也引起了犯罪分子的觊觎与疯狂盗掘。

2010年9月一个夜晚,义地岗东周古墓群遭盗挖,文物保护人员巡查时遭遇盗墓贼袭击,两名文物执法人员受重伤。

当时,曾都区文物局考古队负责人接到群众举报电话,称有盗墓分子在义地岗古墓群一带活动。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在古墓群附近发现了遗留的矿泉水和尚有余温的盒饭,估计盗墓分子发现执法人员到来后提前逃离。深夜,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巡逻时,发现古墓群里有一处盗洞。突然,一辆没有车牌的黑色越野车从侧路冲出,并从车上冲下4人,手持钢管、探铲等凶器猛击巡逻车辆,击碎玻璃后,乱打车内巡逻人员,致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重伤。

2012年11月,省公安厅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随州“5.8”特大盗掘古墓、倒卖文物案,已抓获犯罪嫌疑人20名,收缴文物151组198件,追缴和冻结涉案资金1200余万元,扣押涉案车辆7台。其中,涉及国家一级文物8件,二级26组36件,三级71组104件,一般文物46组50件,据介绍,仅三级文物市场价值就达亿元。此案共涉及70多人,初步核查非法交易额超亿元,犯罪活动范围涉及9省20多个地市州。

这是我省历史上最大的一起盗掘古墓、倒卖文物案

在追缴的198件文物中,涉及随州文物共21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都是在曾都区东城义地岗古墓群中所盗掘。

国家文物局专门派出北大历史系教授朱凤瀚带队的文物专家工作组到随州,复核涉案文物。看着这批文物,专家连声惊叹:稀世珍宝!

在这些文物中,有专案组赴浙江省海宁市追回的一件的鼎,就是从义地岗古墓群中被盗掘的文物。鼎上的铭文显示,其墓主人为“曾侯宝”,年代比曾侯乙早200多年,犯罪嫌疑人曾以100万元交易。

随州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现在正不断完善。而正在推进中的大遗址片区建设,将为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找到一条最佳的路径。

文物保护大家谈

市民黄先生:随州地下古墓多,分布广,稀世之宝多,对于犯罪分子来说,也意味着为攫取巨额财富、铤而走险的机会多。而对于文物保护来说,除了专业的文物考古、保护和公安等部门的队伍外,我们每个市民,特别是古墓附近的居民,都要提高警惕,擦亮眼睛,不放过蛛丝马迹,严防不法之徒的轻举妄动。

网友“大王小兵”:季梁能够名垂青史,是因为他对随国的贡献,是因为他爱民重民的民本思想为后人所称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在纪念季梁、继承季梁文化传统的时候,要心怀崇敬与感恩,特别是用 “季梁”冠名,要与其精神实质相统一。

发布人: xineeg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Notice: Part of the content of this site is submitted, published, edited and uploaded by netizens. This site only provides an exchange platform for such works,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ir copyright. If you find any works on the website that infringe you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and we will modify or delete them in a timely manner.
网友评论 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所有评论
还没有人对此发表评论!
登陆后发表评论